AI 驱动的医疗保健成为中国医学会议的焦点
快速阅读: 据《新华社》称,本周末,2025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聚焦AI与医疗融合。与会专家讨论了AI在医学中的应用及政策导向,强调标准化、伦理治理和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大会还发布了《2024年中国十大医学进展》。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
本周末期间,众多专家齐聚北京,参加2025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此次大会聚焦于人工智能(AI)与医疗的深度融合。作为自202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的为期两天的活动,本次会议汇聚了数学、人工智能、医学、公共卫生及药学等领域的顶尖学者,共同探讨创新理念、跨学科合作以及政策导向,旨在推动医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进步。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在重塑医学研究及整个医疗生态系统方面具有巨大的变革潜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提出了一项将人工智能融入医学发展的阶段性规划。据王辰介绍,在短期内,场景试点项目将成为主要推动力;中期则将侧重于更深层次的应用与国际合作;长远目标是构建一个涵盖科学研究、临床护理和健康管理的完整人工智能驱动生态系统。
南京大学副校长郑海荣教授强调,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的突破必须以标准化的数据处理和伦理治理为基础。他指出,医学影像和脑机接口等领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来攻克技术难题。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行“AI+”医疗计划,通过建设标准化基础设施、促进跨机构数据共享以及研发行业专用的AI模型,不断提升诊断和治疗的精准度与效率。与会人员一致认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安全、负责任应用是本次会议的核心主题之一。大家强调了构建安全且受监管的良好环境以维持公众信任的重要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员沈建峰呼吁建立高质量的医疗数据集和AI语言语料库,并敦促加强跨学科政策协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其注重医学伦理的研究与发展。
会议的一大亮点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2024年中国十大医学进展》。这份榜单从超过31万项研究成果中精选出13项突破性成就,这些成果被认为是提升中国疾病预防和治疗能力的重要里程碑。其中令人瞩目的成果包括一种能够在症状出现前18年便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新方法,以及一种针对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疗法新突破。
这届大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对未来医疗发展趋势的一次深刻洞察,为全球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与实践路径。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