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难忘的超频友好型 CPU
快速阅读: 《技术点》消息,本文回顾了从早期到现代CPU的超频历史,强调了不同处理器的超频能力和特点,如英特尔Pentium MMX、486DX2、赛扬300A及AMD Athlon和Duron系列。超频精神至今未变,仍吸引着追求免费性能提升的用户。
超频玩家自从微处理器诞生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挑战硅芯片的极限。早期的超频尝试涉及焊接和更换晶体时钟振荡器,但不久后这种方法便演变为通过主板上的DIP开关和跳线调整系统总线速度。开放倍频的引入最终得以实现,但不久后这些倍频被锁定,因为不道德的商家开始移除官方频率评级,并用更高的标记重新标注芯片。系统总线和分频器成为了大多数用户的主调校工具,而超级发烧友则通过硬改物理方式改变电气规格。解锁倍频再次回归,开启了以BIOS超频和日益先进的软件调优工具为主的时代。
然而,在过去十年里,传统的超频变得更为受限。改进的工厂封装、激进的Turbo Boost算法以及热上限意味着现代CPU通常在出厂时就接近其峰值性能。由于系统总线速度现在受到严格控制以维持平台稳定性,大多数现代超频是通过BIOS菜单或制造商提供的实用程序进行的。挑战已经从硬件改装转向管理温度、应对固件特性以及赢得“硅彩大奖”,但超频的精神依然存在,由那些仍在追求边缘可能性免费性能的人所驱动。
以下是几款因其超频能力而备受推崇的代表性处理器样本:
**英特尔Pentium MMX 166**
– **发布日期**:1997年1月
– **默认时钟速度**:166MHz
– **超频范围**:207MHz – 266MHz(约54%)
Pentium MMX在商家最不诚信的时期到来,x86处理器供应商对此作出反应,锁定了倍频的上限。因此,许多MMX处理器依赖于总线频率的增加来进行超频。开放倍频的MMX处理器为超频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而开放倍频的MMX 233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其高昂的价格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相比之下,售价407美元的MMX 166更具性价比,当搭配一块原生75MHz总线速度的优质430TX主板时,达到225或266MHz(3或3.5倍)是可行的。要突破200MHz,带有锁定倍频器的MMX 166需要使用83MHz跳线设置(2.5 * 83 = 207MHz),但这种总线速度下的稳定性差且发热量大,且高质量EDO/SDRAM内存的供应也是一个问题。
**英特尔486DX2-40**
– **发布日期**:1992年3月
– **默认时钟速度**:40MHz和50MHz
– **超频范围**:66MHz(约65%)
P24 DX2 486处理器引入了CPU时钟倍频器,将系统总线速度翻倍,同时系统总线频率本身可以通过主板跳线或DIP开关进行配置。最初包括20、25和33MHz选项(后来增加了40和50MHz型号),用户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超频,而无需焊接和更换时钟晶体振荡器。或者,你可以通过购买价格仅为400美元的486DX2-40来获得相当于799美元的DX2-66的性能,并将其默认总线速度从20MHz提高到33MHz。在超过33MHz的总线速度下,稳定性差且发热量大,这意味着随着基础时钟的上升,超频潜力会下降——以至于许多Intel DX2-66无法超频,少数能够超频的通常只能达到80MHz(2 x 40MHz)。
**AMD K6-2 300 / 350**
– **发布日期**:1998年5月(300)/ 1998年8月(350)
– **默认时钟速度**:300MHz / 350MHz
– **超频范围**:400MHz – 450MHz(约15% – 30%)
尽管K6-2在原始性能上难以匹敌英特尔的Pentium II和III,但它在寻找廉价PC构建的爱好者中非常受欢迎。添加3DNow!指令使其在能利用SIMD的多媒体和游戏任务中稍有优势。拥有Super Socket 7主板的爱好者经常将300和350MHz型号推至400MHz甚至更高。虽然在时钟余量方面并不革命性,但K6-2的广泛可用性、低成本和可调节性使其成为1990年代末超频文化的一部分。
**英特尔赛扬300A**
– **发布日期**:1998年8月
– **默认时钟速度**:300MHz
– **超频范围**:375MHz – 504MHz(约55%)
赛扬300A通过易于实现的方式重新激发了主流处理器超频的热情。只需将总线速度从默认的66MHz调整到100MHz,就可以轻松实现50%的超频至450MHz。尽管一些主板最高只能支持83.3MHz,限制超频至375MHz,但支持103MHz前端总线的主板可以达到464MHz。值得一提的是,英特尔的赛扬366(Mendocino)以良好的散热器和100MHz前端总线著名地达到了550MHz。紧接300A之后,它是廉价超频黄金时代的组成部分之一。
**AMD Athlon 700(Thunderbird)/ Duron 600(Spitfire)**
– **发布日期**:2000年7月(Athlon 700)/ 2000年6月(Duron 600)
– **默认时钟速度**:700MHz / 600MHz
– **超频范围**:770MHz – 900MHz(约12%) / 800MHz – 1000MHz(约59%)
AMD的Thunderbird铅笔修改是超频爱好者的梦想。为了遏制处理器虚假标注为更高规格的情况,AMD在其K7系列中锁定了电压和倍频。超频者很快意识到硅封装中的电路桥接是解锁性能的关键。起初,连接L3、L4和L6块中的桥接方式让位于连接L1桥接以解锁倍频。通过连接L7桥接来改变核心电压也是一种选择,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到使用软铅笔或导电银笔。
由于AMD的EV6系统总线对超频敏感,倍频超频带来了结果,Duron凭借其更低的基础核心电压(1.5v对比1.7/1.75v)领先,这使得相对电压提升到允许的最大1.85v。几乎只需112美元和少许努力,Duron 600就能媲美价格高得多的处理器性能。
**英特尔Pentium 4(Northwood)/ Celeron 2.0**
– **发布日期**:2002年1月(Pentium 4)/ 2002年9月(Celeron 2.0)
– **默认时钟速度**:1.6GHz / 2.0GHz
– **超频范围**:2.4GHz – 2.8GHz(约48%) / 2.66GHz – 3GHz(约46%)
Northwood核心的出现,在令人失望的Williamette之后,被视为一道曙光。其高电压和产生的高温阻碍了主流超频的可能性。尽管高频P4处理器与Athlon XP相比几乎不具备性价比优势,但1.6A以125美元的价格扭转了性能劣势,其基础前端总线(FSB)频率为100MHz,轻松提升到150MHz即可实现2.4GHz的时钟速度。
Celeron的超频幅度更大,得益于20倍的倍频系数,但由于仅有128KB的小容量二级缓存,性能受到极大限制。若想实现更高超频,用户需通过BIOS设置或将CPU针脚短接以提升Vcore电压至超过1.6V,后者正是导致“Northwood突发死亡综合征”(S.N.D.S.)现象的主要原因,更常被称为电迁移。
这一因素以及1.6A对英特尔自家高价型号的冲击被认为是公司仅在2002年1月推出后便迅速停止销售1.6A的原因。
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不妨考虑订阅。享受无广告的TechSpot体验,同时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承诺:所有读者的贡献都将用于支持更多内容的制作,这意味着更多的技术专题、更多的基准测试与分析。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