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为中国银发一代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快速阅读: 据《人民日报》最新报道,人工智能助力中国养老,上海养老院老人学用AI模型“小鲸鱼”。中国超3.1亿老年人受益,科技公司开发机器人填补护理缺口,辅助机器人助老人重获独立,专家呼吁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融合。
首页 >> 首页
人工智能为中国老年人带来黄金机遇
(新华社)
2025年3月24日 10:04
2025年2月26日,上海一家养老院的老年居民聚集在一起学习热门的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新华社/唐思琪)
北京3月22日电(新华社)——在一个早春的午后,89岁的滕全达手持智能手机问屏幕:“小鲸鱼,我的股票还会涨吗?”引得满屋笑声。在上海这家养老院,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二十多位老年人定期聚集在一起学习如何使用流行的AI模型DeepSeek。“因其图标被称为‘小鲸鱼’,”该养老院院长邓明星解释说。“一旦学会了如何使用它,他们就用它提出大量的健康问题。有些人甚至开玩笑说,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可以活到150岁。”
在中国各地,这样的互动凸显了老年人对人工智能接受度的增长。从健康咨询到股市分析,他们将人工智能视为顾问和伙伴,寻求帮助过滤骗局、设计健康计划,或只是享受与健谈的‘数字孙子’的陪伴。
智能技术在应对老龄化挑战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截至2024年,中国超过3.1亿老年人,即总人口的22%年龄在60岁以上。中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将完善养老服务和发展产业的政策机制,培育包括具身AI在内的产业发展,并支持大规模AI模型的广泛应用。重庆市和深圳市地方政府已启动资金计划,推动具身AI系统的发展,这是使机器人从“数字大脑”转变为物理护理人员和家庭助手的关键一步。
公开数据显示,在中国的养老院里,一名护理工作者通常需要照顾多达10位老人,表明老年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科技巨头们正争相填补这一空缺。2024年9月,腾讯机器人实验室推出了“五号”,这是一种旨在推进老年人护理场景中人机协作的人类环境机器人。集成了自主技术,如四足轮式混合设计、大面积触觉感应皮肤、多指灵巧操作器和安全物理交互功能,“五号”机器人展示了在现实环境中导航、运输物体并通过人机交互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
“五号”的核心使命是协助移动性,”腾讯首席科学家兼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张正友说。“它可以安全地将老人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协助行走以防止跌倒,并帮助操纵轮椅上坡。”
利用触觉和视觉感知系统以及识别、规划和控制算法,“五号”机器人实现了安全的物理交互。然而,仍有一些挑战存在。人机交互还不够自然。例如,“五号”无法准确识别人的情绪,且理解方言和口音的能力有限,运动速度较慢。这些机器人还需要提高其导航和避障能力。价格高达数十万元,降低成本对于国内大规模生产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辅助机器人让老年人在家重获独立。在重庆,70岁的中风幸存者张力通过女儿为其购买的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恢复了行动能力。配备了多感官探测器和AI驱动的运动分析设备,该装置预测运动意图并及时为髋部和膝盖提供动力辅助。“这些机器人套装已成为老年人和神经疾病康复患者的必备工具,”重庆一家医疗技术公司的市场总监葛成军说。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增强运动控制,这项技术提高了用户在日常活动中的自主性。
中国在国际辅助机器人标准的制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标准于今年3月由国际电工委员会发布。这些标准为健康监测、应急响应及日常任务支持设定了基准。
研究人员还强调了技术突破的迫切性。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张云泉强调,老年护理机器人依赖于核心技术创新,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将护理机器人引入普通家庭仍需时日,”张云泉说。“但协调规划以同步技术突破与市场准备不能等待。这需要紧急行动。”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表示,人工智能赋能的养老模式应与居家、社区和机构护理深度融合,同时拥抱人文价值,从而实现技术创新与有爱心的护理之间的和谐。
对于72岁的王芬兰来说,人工智能让她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无论是通过语音查询天气、使用智能电视指南练习太极,还是向“小鲸鱼”咨询食谱,人工智能都在那里提供帮助。“智能设备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属,”她微笑着说。
网络编辑:张凯伟、钟文星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